中国AI,孕育“新富士康”
原创
以我为媒
洞见财经
2025年02月24日 16:57天津
中国AI企业或许能通过重塑国际分工格局、参与创新和代工环节,实现收益的显著提升。
Deepseek带来的变化,让人们直接进入了“技术创新”的狂热中。
实际上,在全球AI产业链中,中国“代工外包”“成本替代”的可能性同样值得关注。
这种变化,可能让中国AI企业在最短时间创造巨大的业绩价值。
举个例子——在新药研发这种高大上的板块,中国早已是“环节大师”。
药明康德瞅准全球医药外包蛋糕,结合中国人力成本优势,直接啃下了一大块利润。
AI也是一环扣一环,也能玩国际化的大协同。
美国可以全部全包,会不会也外包一些环节给中国?
中国AI企业自个儿干的同时,也尝尝外包的大餐,岂不美哉?
那么,中国能不能也整个AI界的“台积电”“富士康”“药明康德”呢?
中国能否同步实现“技术创新”的长期价值、“成本替代”的短期利润?
这种变迁,不仅源于技术突破,更植根于中国特有的生产要素组合与战略选择。
如果中国AI企业既能独立发展,又能参与国际外包业务,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1-人们发现,中美AI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竞争
2-人力资本红利可能催生技术外包新范式
3-如何实现“技术创新”"成本替代"的双赢
#01
人们发现,中美AI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竞争
中国人,兼具基础扎实、思维敏锐、素养出众、勤奋可靠等特质。
这股子劲,让中国人在哪方面上都能具备成本、效率的优势。
不光制造业,在哪方面都是如此。
比如AI。
马斯克的xAI发布会现场,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在C位有两个华人研究员。
一个是原谷歌工作者吴宇怀,出生在杭州,高中去了美国,而另一个是JimmyBa。
xAI团队名单曝光后,这支56人团队中,华裔占比高达41%,平均年龄仅31岁。
马斯克的12个联合创始人中间,华人有5个,几乎是半壁江山。
另一个山姆奥特曼的OpenAI的核心团队,华人也占30%以上。
其中最核心的两位中,任泓宇是GPT支柱成员,北大毕业去美国的,赵盛佳是清华毕业去美国。
于是,人们都发现了同一个问题。
中美AI现在开启了一轮竞赛,而这轮竞赛,从技术维度其实是中国人的竞争。
是一群在美国的中国出生的华人,跟一群在中国的中国人在竞争。
#02
人力资本红利可能催生技术外包新范式
尽管美国AI巨头通过“人才锁定+专利池构建+数据闭环”策略,建立了竞争壁垒。
但这种壁垒,并不是坚不可摧;这种打法,也可能随时变化。
Deepseek出现后,我们不妨合理演绎下美国硅谷AI巨头做法与心态的变化。
第一步,他们发现,嘿,用美国的中国人才做AI研发,那效率,杠杠的!
第二步,拼命招聘、培养中国人,给高薪,慢慢建立了技术门槛,值!
第三步,跟Deepseek一比,发现中国企业不光效率高,成本还更低!
第四步,得嘞,咱不跟这儿较劲了,AI领域有些活,合作或外包给中国企业得了!
嗯,第四步,是我们的主观推测。
#03
如何实现“技术创新”"成本替代"的双赢
中国企业有望在AI产业链中,既实现"技术创新"的长期价值,又获得"成本替代"的短期利润。
当然,中国AI企业要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一些努力。
首先,需要强化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利用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较低的运营成本,吸引更多的国际AI项目在中国落地生根。
正如药明康德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切入全球医药研发外包市场一样,中国AI企业也可以凭借成本优势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AI项目外包,从而快速积累经验并扩大规模。
最后,政府的支持政策对于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AI企业至关重要。
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鼓励地方积极促进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培养出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AI领军企业。
它们不仅能在技术研发上保持领先,还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为中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这条路,不是光伏产业“从代工到技术输出”的蜕变。而是兼顾技术创新、代工外包的双重突破。
如果再往后看,未来竞争焦点可能将转向"标准制定能力+生态构建速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有的市场规模、工程化能力、产业链完整性将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祝福中国。
一位力求专业的财经媒体人的自留地
观点未必全对,但都是独立原创
不偏不倚,以专业内容传递价值
立场始终如一
作者VX-ID:jldh123
